平安理财曾翰文:以目标波动率为核心框架 打造
面对当前高波动环境,理财资金如何更好参与权益市场备受关注。对此,平安理财混合投资部兼结构化投资部总经理曾翰文表示,银行理财机构需要自上而下完成对“绝对收益”目标的配置,综合资产价值、宏观周期等因素做好分散配置,将权益资产做更细致、更科学的分类,优化风险收益比。
“虽然银行理财已是存续规模达30万亿元的行业,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发展到目前,大概有五年多的时间。从目前理财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导向来看,理财行业尚未完全步入财富管理的阶段,不少客户仍将其视为储蓄的替代,对波动率的接受度不高。因此,如何把理财的资产配置和把客户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客户的潜在收益回报,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命题。”曾翰文表示。
曾翰文坦言,相比公募基金,银行理财要在波动率相对较大的权益市场中实现中长期的价值投资,同时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波动率要和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无疑难度会更高。
谈及理财资金应如何参与权益市场,曾翰文表示,一方面理财公司可以和基金公司建立合作,借助基金公司在个股、行业上的长期沉淀,提升从产业周期、优质企业中挖掘阿尔法的能力。另一方面,理财公司要在风险收益特征比较清晰的权益工具中(如ETF)中聚焦到类属策略,把资产配置给补齐。
与此同时,曾翰文指出,可以在权益市场挖掘优质资产,比如可转债有着“债底保护+股票期权”的属性、红利资产具备“高股息与抗波动性”的属性,这些都是行业一直关注与深挖的。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另类工具,包括对冲策略、定增策略等,这些也是理财资金可以更好参与市场、实现绝对收益目标的方式。
面对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金融市场,曾翰文表示,国内金融机构可以把控好波动率,以风险评价的方式,尽量以多元配置参与到全球市场。“平安理财自研了全球大类资产的配置指数,旨在大类资产中获取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在波动率加剧且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配置大类资产指数是一种对冲全球不确定性的方式。”
聚焦到细分资产的配置上,曾翰文认为,其核心是寻找稳定的生息资产。“国内债券的胜率是有较高确定性的。其次,我们需要在红利资产、黄金等对冲类资产以及中性策略上寻求二阶收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