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受权公布人民币汇

2025年11月12日上午9点15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像往常一样公布了当天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美元对人民币7.0833元。
这个数字比前一天的7.0866元调升了33个基点,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
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却是中国外汇市场的基准坐标,影响着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和普通人的海外消费。
而在五个月前的6月11日,这个数字还停留在7.1815元,人民币对美元在半年内已经升值近1000个基点。
每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已经开始了一场不见面的竞价。
各报价行在上午9点15分前提交他们的报价,交易中心会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将剩余的报价加权平均,最终得出当天的中间价。
这个机制始于2006年1月4日,取代了此前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定价的方式。
做市商的报价并非随意猜测,而是需要参考前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收盘汇率,同时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
对欧元、日元等非美元货币的中间价,是根据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午9时国际外汇市场这些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套算确定的。
2025年11月12日,1欧元对人民币8.2152元,100日元对人民币4.6035元,1英镑对人民币9.3273元,这些数字都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以及各货币兑美元的汇率紧密相连。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的每日波动被限制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当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上下0.5%的幅度内。
对于企业或个人到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银行对客户挂牌的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实行最大买卖价差幅度管理,现汇买卖价差不得超过中间价的1%。
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既保留了市场弹性,又避免了汇率过度波动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组织中间价报价行改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更加注重参考上日收盘价。
当人民币升值时,进口企业用同样的人民币可以购买更多的外国商品,而出口企业则面临产品在国外市场价格上升的挑战。
2025年6月11日至11月12日期间,人民币对美元从7.1815元升值到7.0833元,这意味着一个需要支付100万美元货款的进口企业,在11月支付可比5个月前节省近10万元人民币。
对比2025年6月11日和11月12日的数据,人民币对美元明显升值,但对欧元却从8.2082元变为8.2152元,变化方向相反。
这种差异反映了国际外汇市场上各种货币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特点。
从更长期的视角看,2023年后人民币中间价形成进一步市场化,政府干预减少,汇率弹性增强。
2025年1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7.0866元,次日调整为7.0833元,这种日常波动已成为外汇市场的常态。
市场参与者对汇率波动的适应能力和风险意识逐渐增强,汇率作为资源配置的价格信号作用愈发显现。
普通企业和个人在银行柜台进行的外汇买卖构成零售市场,而银行之间为平补头寸形成的外汇交易则构成批发市场。
银行在每日与客户的交易中会产生外汇头寸的盈缺,需要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调剂,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正是这两个层次市场交易的核心参考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中间价,以及对汇率浮动区间的管理,实现对汇率水平的宏观调控。
这种管理使得汇率波动既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又不会失控,避免了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2025年11月12日,与人民币中间价同时公布的还有人民币对林吉特、卢布、韩元等多种货币的汇率,这些数字共同构成了人民币对外价值的多维度测量体系。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从单一的官方定价转变为市场参与的多元化形成机制,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化的进程。
当市场力量在汇率形成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平衡好市场决定与适度管理的关系,成为汇率制度演进中的核心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