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五五”金融强国建设向实向新

、数字金融’,最终都可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找到映射,也只有在相关产业中才能获得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
10月27日,被称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开幕,4位金融管理部门“一把手”发声: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提供更多金融资源”,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表示国家外汇局将出台政策措施“更大力度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发展举措,不仅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推动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也让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感到暖意,更是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探索。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及相应部署也被写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中。这是继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该战略目标后,金融领域改革发展路线图的又一次清晰。“未来5年,金融业的核心目标是紧密围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好‘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工作主线。”在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专委会主任杨赫看来,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需求创造、金融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效率提升,还是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发展动能,“十五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将迎来多维度的战略机遇。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12项战略任务之首。
“这体现出党中央对‘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主线和动能的前瞻思考。”对于“十五五”时期金融角色定位,杨赫认为,金融首先应该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服务者、助力者。
他结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点分析说,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既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链、供应链智慧升级,又需要绿色产业的壮大和碳密集产业的转型,还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协调发展、相互融合。
“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需要金融资源的高效投入作为保障,以金融资源为牵引,进一步实现对各类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杨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亦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只有在服务和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中,金融系统才能更有效地构建起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产品矩阵、机构体系、资产结构、市场形态、制度设计和监管框架,例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最终都可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找到映射,也只有在相关产业中才能获得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
从服务实体经济出发,我国金融业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对于如何锚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出“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
在“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方面,他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还尤其提到“高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金融业的角色与功能也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经历调整:从体系重建与规模扩张,到强化监管与防范风险,再到服务实体和强国建设。
此前央行公布的金融业“十四五”成绩单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有关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数据是,近5年,我国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达31.6%,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
而未来5年,金融服务的“含科量”有望继续提升。10月2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现场阐述资本市场多项利好即将落地,举措包括证监会“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3板市场差异化的挂牌、信披、交易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等。
不到一天时间,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3家未盈利企业正式登陆科创板。
“禾元生物、必贝特均为生物医药企业,申报标准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体现出科创板改革‘1+6’政策的落地和对科技企业的包容性。”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认为,此次科创成长层的首批企业“上新”并非简单扩容,而是通过“U”标识专项提示、投资者权限分级、摘U条件明确等制度设计,形成“包容上市-动态监管-良性退出”的闭环。“既让投资者清晰识别风险,也为企业设定‘盈利导向’的成长目标。”他说。
汤哲辉还注意到,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改革明确将技术突破、研发投入作为核心筛选标准,首批“上新”企业集中于芯片、商业航天等关键领域,“其示范效应将引导社会资本向真正具备技术壁垒的创新主体聚集。”在他看来,资本市场的精准认可,不仅能解决资金问题,更能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链整合,为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金融基础设施”。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也被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资本市场改革重点将为A股、H股带来结构性、长期性投资机遇。
实际上,在完善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货币政策支持下的货币金融环境也有望继续改善。
同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现场,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流动性安排,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他提到“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这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强国债金融功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的重要举措。”潘功胜说。
就在10月17日,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在财政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及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央行此时恢复国债买卖,有助于为政府债的顺利发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缓解可能的‘挤出效应’,体现出宏观调控的协同性与前瞻性。”杨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央行主要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投放中期流动性。重启国债买卖可直接投放基础货币,缓解年末流动性紧张,也有助于保持央行资产负债表稳定。
他还提到,从市场运行与政策传导角度看,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债市资金面临流出压力,重启国债买卖有助于避免债市资金过度流失,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同时,这也体现出央行在‘稳增长’导向下,着力降低政府融资成本、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意图,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强调的‘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形成呼应。”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也认为,国债购买具有和降准类似的逆周期调节属性,比较适宜在稳增长阶段使用。
“恢复国债买卖向外传递了更加重视稳增长的信号。”钟林楠分析,今年三季度经济较上半年明显放缓,尽管9-10月边际上较7-8月好转,但四季度增长基数较高,外部经贸环境不确定性亦未完全排除。广义财政政策进入发力窗口后,适度“宽货币”可能随之落地。对债券资产而言,恢复国债买卖操作也是一个积极信号,“一则对应着国债需求的扩张,二则传递货币政策信号发生边际变化,新一轮‘宽货币’概率升高。”

